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跡的書。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家譜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于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
中國保存至今的家譜主要以明清家譜為主。進入明清以后,統(tǒng)治者繼續(xù)積極鼓勵家譜的纂修,康熙、雍正都曾號召纂修家譜,地方官員也熱衷于勸說百姓編修家譜,這使得家譜數量大增,甚至達到了沒有無譜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譜成為家族生活的頭等大事。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大陸的一些地區(qū)就開始出現(xiàn)零星的新修家譜,它們主要出現(xiàn)在明清以來宗族文化發(fā)達的地區(qū),往往以修地方志的名義隱蔽地進行。90年代初,繼之而起的是浙江溫州、珠江三角洲、福建閩南等一些經濟非常活躍、與海外交往非常密切的地區(qū)。這些新修家譜甚至被當作是吸引海外華人尋根甚至被作為招商引資的捷徑。隨后,各地的修譜開始高調進行,由學術機構、收藏機構的介入,也在不自覺間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編修家譜的基本格式
譜名:家譜,一般均稱為家譜、宗譜、族譜、家乘、世譜、統(tǒng)譜、支譜、祖譜、合譜、聯(lián)宗譜、大成譜、房譜等,也有的稱為譜傳、真譜、淵源錄、源流考、清芬錄、世典、世牒、世恩錄、故譜、族譜圖、族系、族講、石譜、世家、私譜、本書、大同譜、鄉(xiāng)賢錄、傳芳集、家傳簿、先德傳、系譜、譜志略、家譜匯編、家模匯編等,可謂名目繁多。
譜序:譜序是每部族譜都不可缺少的內容,它包括本族人寫的序和邀請外族人寫的序,以及跋語等。族譜序跋的內容一般可包含修譜緣由、修譜經過、家族的淵源傳承以及譜學理論等。稍具規(guī)模的家譜,卷首一定會有一篇至幾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譜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如,清王朝綱《續(xù)修劉文恪公支譜序》說:“公卿大夫之家有族譜,犯國之有史也。國有史,則君之仁暴,臣之賢不肖,政事之得失,風俗之美惡,氣化之盛衰.其興亡治亂之跡,開卷無不了然。家有譜則支裔之親疏,蹤跡之聚散,品行之優(yōu)劣,年壽之長短,家世之盛衰,按籍而稽。無不如諸指掌,使后世子孫知水源木本之思,尊祖教宗睦族之意,知有所勸,亦知有所誡。族譜之所系,重大如此。”
譜例:又稱凡例,用條文形式主要闡明族譜纂修原則和體例以及類目安排的理由。譜例強調家族血緣的純潔性,維護以男子為中心的倫理綱常,表示遵循“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修譜原則。
如:“蘇氏譜例”是指北宋蘇洵在修《蘇氏族譜》時所創(chuàng)立的修譜體例。其體平列,世序直陳,用表格的形式記述先祖世系。在表中人名下注出其仕宦、行跡、配偶、死葬、享年并依次書寫子孫后代,各代標明輩分。其譜例以五世為表,以宗法為則,詳近而略遠,尊近而貶遠,主張睦族、恤族、化俗。其特點是篇幅大,記載內容多。
譜論:許多家譜都專門辟有譜論一章,專收先賢的譜說、譜論、譜議的篇章和古代經典中的有關論述,對修譜的作用、功能、意義、歷史、原理、方法等加以發(fā)明和闡述,是研究譜學的寶貴資料。
恩榮錄:恩榮錄又稱為告身、告敕、賜諭、公文等,主要登載皇帝和中央政府、地方官員對家族成員的封贈文字。家譜中之所以要刊載這部分內容,一是炫耀家族祖先的光榮歷史,二是教育后代不忘君思,因此誥敕之類都置于家譜中的顯要位置。
如《(江蘇無錫)榮氏宗譜》刊載:敕命隋大業(yè)三年(607)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蓋聞文德既彰,自他有耀,靈威斯在,閱世常新。……兵部尚書榮權,向有華國之文,近睹全城之烈,惟卿捍災御患。……嘉爾忠貞,特頒異數,凡諸子姓各勉象賢。如龍巖《長塔賴氏家譜》載有東晉安帝六年(公元402年)十一月十一日的誥命,誥封賴氏先祖賴遇“萬古之郡、子孫百百世”。
像贊、遺像:遺像都是本家族中歷代名人、英烈、賢能、君臣等具有影響力的重要人物的圖像資料。一般為正面是遺像,背面是像贊。常見于卷首題詞后、目錄前。像贊,一般配置在各姓氏宗譜的先公遺像后面。撰寫像贊者,大都是當代或后世的名人、學者。大多像贊的字里行間都會充滿對祖先的敬仰和崇敬之情。
姓氏源流:中國家譜素來有“敘本系,述始封”的傳統(tǒng),明清以來各家譜也大多有記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稱姓氏源流,或稱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來記述本姓來源、本族的歷史淵源、始祖、世派、遷徙、各支派間關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如《安徽五河聶族》:宗達公為江蘇、安徽、山東等三省交匯點八縣諸地有記載的聶姓始祖。據我族譜記載:洪武五年(1372年)先祖遵大明太祖皇帝移民之命,自山西布政使司曲沃縣治下之柳河村遷徙至南直隸徐州下丕。歷三世單傳,至少寬公始有弟兄二人,同宣、崇宣。同宣公子嗣,多數居于江蘇、山東兩省。崇宣公則南遷至蘇州,復至五河,為安徽省五河縣之聶氏先祖。 六百年來,聶氏宗達公之子孫后代已經繁衍綿延二十五代,人丁興旺達萬余。而五河崇宣公之后綿延二十世亦有三千之眾,遍布城鄉(xiāng)。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修其譜乘。六百年間,我聶氏子孫數修族譜。自清季草譜,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一修,共和四十七年(1996年)二修族譜,續(xù)志述事,以令后世子孫明了。一修譜以問政為堂號,蓋因我祖永隆公為大清太學生兼五品軍功,問政于朝爾。二修時,總支歸一,和譜共號崇德堂矣。
族規(guī)家法:族規(guī)家法是宗族家族成員共同制定的、用以約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規(guī),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名稱各異,種類很多,諸如家規(guī)、家約、家戒、家法、家禮 、家典、家儀、家條、族規(guī)、族約、祠規(guī)、祠約、規(guī)范、規(guī)條、規(guī)矩、條規(guī)、戒諭等。
族規(guī)與家規(guī)原本為家族規(guī)約中的一干雙枝,并無明顯區(qū)別,只是前者更為嚴格。如敦人倫、篤宗教、課子弟、正閨門、慎交游、勤職業(yè)、崇節(jié)儉、忍小忿、恤貧苦、睦鄉(xiāng)鄰等內容,常見于族規(guī)之中。家族權力的應用,必須以族規(guī)宗范為準則。族規(guī)的核心是“敬宗”和“收族”兩大方面。“敬宗”是強調傳統(tǒng)的追溯,旨在建立家族血緣關系的尊卑倫序;“收族”則著眼于現(xiàn)實,尋求家族內部長期和平共處、聚而不散的途徑。因此,福建各家族制定的各種族規(guī)、家范,大體以“敬祖宗”、“重宗長”、“禁犯上”、“睦宗黨”、“重師友”、“重繼嗣”、“安靈墓”、“凜閨教”、“重藏譜”、“恤患難”、“急相助”、“禁欺凌”、“禁亂倫”、“禁爭訟”等為主要內容。
如《懷集聶族(河東堂)族規(guī)六十字訣》:
曉族源 睦宗親 孝父母 念親恩
和兄弟 合鄰里 尊師長 憐婦孺
有道德 說仁義 勤務業(yè) 品行端
嚴律己 舉清廉 誠守信 莫詐取
教子女 崇學文 守族規(guī) 興家邦
祠堂:記載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歷史,介紹祠堂的建筑規(guī)模、地理位置,收錄有關祠堂的碑文、詩文、祠聯(lián)、祠匾、祠堂圖,建祠捐資人名,記錄祠堂內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況等。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地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祠堂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用。另外,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利用祠堂作為會聚場所。宗祠祭典代表著漢族祖先信仰的優(yōu)秀文化形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五服圖:
寫的太好了對編寫村諸太有用了,謝謝。